刘满军:让经典药方造福更多患者
8月14日,刘满军在生产车间检查药物生产情况。 本报记者 霍强摄
在陕西省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刘满军从事药学工作30年,他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方,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工艺改良,提高制剂疗效。
“通俗来讲,我的工作就是把全院名老中医的经典药方变成医院制剂造福更多患者。”8月14日,刘满军告诉记者。
看似容易,但是要把一个药方实现规模化生产,找到药效最好的剂型,往往要经历工艺设计、小试、中试乃至模拟大生产等漫长的过程,是个“苦差事”。
以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芪参益肾丸为例,刘满军在拿到药方后,带领团队用3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工艺设计和实验室小试。但是,进入中试阶段后,药物在制丸机内无法成形。
“我们进行了反复试验,都失败了,中试进行不下去,一切只能推倒重来。”刘满军说,“团队再次认真分析药材成分,重新设计工艺,决定将丸剂由浓缩丸改为水丸。”
刘满军介绍,浓缩丸是将组方中部分药材提取、部分药材粉碎后,用水混合制成的丸剂,而水丸则是将药材粉碎后,用水制成的丸剂。
又是3个多月的试验,中试最终获得成功。但此时工作才完成了一半,接下来还要做质量标准研究和稳定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就需要半年时间,一组制剂放置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另外一组则在自然环境放置,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检验。
“这一套流程走完,真正能做到工艺可行、质量可控时,我们才会向药监部门进行申报。”刘满军说。
近年来,刘满军带领团队积极推动制剂研发与技术创新,使医院制剂品种由2009年的33种增加到现在的95种,覆盖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等多个领域,显著提升了制剂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满军坚信,药学工作的核心在于“守护生命健康”。在此背景下,他主导建立了“制剂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机制,推行“三级质量追溯”制度,确保每一个环节均符合质量标准。在其带领下,医院制剂中心连续12年产品合格率达100%。
医院制剂只能用于本院及医联体单位,为了让更多患者受益,刘满军致力于推动医院制剂通过国家审批,拿到“国药准字”。
“去年以来,陕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向医疗卫生机构延伸,支持医药领域成果转化,给我们提供了极大帮助。”刘满军说。在秦创原创新药物成果转化路演活动现场,刘满军团队与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同推动清瘟护肺颗粒新药研发工作。
“未来,我们将做好陕西省医疗机构制剂配制中心建设,让更多经典药方实现转化,服务百姓。”刘满军说。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