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设笔谈?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成就与特点
尺寸教材,国之大者。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为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要求,我们设置了“教材建设笔谈”专栏,旨在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教材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一起来看专家的观点——
段兆兵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材建设成就斐然,并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建设的方向性。中小学教材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贯彻党和国家意志,肩负着培养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成就,为中小学教学提供教材,为学生提供基本学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增长见识、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注重育人功能的发挥;减轻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拓宽了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彰显了现代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学术性、系统性等特点。
二是管理的规范性。中小学教材管理不断加强,教材编写、审定、出版、发行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国家事权得以彰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先后发布《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普通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管理规定》等文件。严格依据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坚持“编写、审查、选用实行分级管理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等教材管理的基本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发布“一规划四办法”等制度文件,进一步完善教材管理制度,织密教材管理网格,不断加强中小学教材管理。
三是形式的多样性。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教材建设多样化发展,选择性不断增强。政策上,形成“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基本理念;种类上,中小学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教学挂图和图册、配套音视频、活动手册等;服务对象上,兼顾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差异,要求各地要为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提供黑白版课本,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开发民族地区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教材,提高了课程教材对民族、文化与地域的适应性;选用上,要求以省级为教材选用单位的,义务教育阶段每学科不少于三个版本、高中不少于两个版本,以满足不同学校使用需求。
四是载体的配套性。“五育”角度看,德智体美劳各育教材形成体系,覆盖中小学各学科,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学段与年级看,中小学教材往往成套编写,一套教材既包括各学段、年级的教材,也包括各学期的教材。既包括学生用书,也包括教师用书;既包括教科书,也包括练习册等辅助教材;既包括纸质教科书,也包括电子音像与数字教材,形成完整体系。从国家、地方的角度看,既编写国家课程教材,也给予地方开发地方课程教材的自主权。
五是趋势的现代性。教材质量上,编辑审校更加规范,保持极低差错率,甚至零差错率;教材建设理念上,注重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教材的可读性、可教性不断提高;教材内部结构上,学习目标与提示、课文、注释、插图、习题、拓展阅读、情境设计等更加丰富,教材也成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材;编辑、印刷与装帧上,注重以文育人、以图育人、以物育人、以境育人,印刷使用高质量材质,教材纸张不易起皱、卷曲、脱胶,便于携带,结实耐用;教材表现形式上,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也在不断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